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

时间: 金浪 读后感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1

《青春之歌》确为青春的赞歌。一群青年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能有思想、有觉悟,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

本书中,有三类人:为追求共产主义而身体力行的学生群体;有安于享乐,只求自保的资产阶级分子和埋头苦读的书生;还有一类是饱经风霜的无产阶级。

也许这三类群体的年龄跨度大,但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大——“五四”运动的学生代表,在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的时候,经过左右摇摆,经过学生鲜血的浸染,经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历练,最终是带领着全国学生一起反抗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在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埋首只读圣贤书的形象。而是一位位关心百姓疾苦,心中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的新青年。在他们的青春里,动乱是配乐,不断地斗争争取和平、独立与自由是主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一代大学生与如今大学生的区别。那一代有理想的青年心中是是为国家,所以才会有北大师生最后的觉醒,在国家遭受侵略的时候,“书斋”不能成为避难所,有为的大学生应该走出象牙塔,投身进入为解放祖国的斗争当中去。而如今的大学生,不敢说全部,但也有一半人的心中,装的不是国家而是自己,是自己未来的就业,是自己未来的前途。因而,我们无法真正展望未来,无法真正为社会出力。

在本书里,特别强调的是受到剥削的农民阶层和工人阶级。他们是社会运作的基础,但他们的地位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地主的剥削,政府的压迫,无一不使他们本就艰辛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经过斗争,新中国的成立废除了地主,将土地还给农民。但到如今,农村、农民、农业还是困扰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农民在土地风吹雨淋的劳作,一年的收入也只够温饱,农村再发展依然还是无法真正崛起,农业再重要也抵不过第三产业。这是现实的中国,是一个还应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国。

《青春之歌》希望它是一首唱不尽的赞歌,希望他能唱醒还在沉睡的青年,希望它能唱尽农村发展的问题。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2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当时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母是一个农民,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叛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母亲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

这本书通过描写林道静这些青年人投身革命事业的艰辛,展现了一段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风貌,很好的诠释了一个革命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3

读完《青春之歌》后,我被感动了,我被林道静感动了,更被千千万万的革命工作者感动了!他们为了革命,为了国家,更为了人民,奋起抗争。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毅力去对付国民的政府的机枪!那么多的人为革命所牺牲,我真挚地对他们表示谢意,不管他们是多么渺小,但是大海就是千千万万颗渺小的水珠形成的!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道静被抓的时候,她受尽折磨,经受了许多酷刑,可她咬着嘴唇,一个字也不说,最后晕了过去,敌人也没有从她的嘴里得到任何消息。

道静醒来后,一位狱友和她讲了许多革命的故事,她从此更加热爱革命。她加入了共产党,做了不少重要的事。我相信,当时一定有更多像道静一样的人,为了革命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都是最美的!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4

前些日子,忽然动了重读《青春之歌》的念头,应是有所见,有所感,和有所思吧?在与人接触、交谈中,常常碰到一个话题:革命,以及可能的动荡。不少人都表示,无论如何,还是别乱吧!便想起过去小说和电影中的中间人物。按评论的说法,这些人都不是坏人,却对革命不理解,愚昧,落后,自私……在革命者的感召下,有的开始转化,有的则冥顽不化。扪心自问,我自己也是怕乱的,也是不折不扣的中间人物。这一刻,余永泽的名字,自动从脑海里跳出来了。

《青春之歌》,一言以蔽之,是青年学生的革命道路之歌,是主人公林道静投身革命的全纪录。小说的第一部,写林和余的相识、相恋及分手。我是在大一读这小说的,时隔近40年重读,没了青春的热血,飞扬的情愫,只有平静、漠然和无动于衷。读完后不得不说,杨沫写这书,用的是“革命+恋爱”的招数,艺术上实在乏善可陈。我发现,书中大多数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似乎都用来证明,林道静革命道路之正确。中学好友陈蔚如,毕业后嫁给银行副理,当上阔少奶,有了可爱的孩子,丈夫每天回家,不会像别的男人那样去找舞女。然而这只是假像。陈最终的结局是,在得知丈夫有了新欢后,以安眠药结束生命。“恋爱专家”白莉苹,一度参加革命,后来做演员,嫁给影片公司经理,做第二房太太,却常感空虚无聊,与潘秘书长鬼混,后者是个“瘾君子”……不革命,就都得遭遇不幸?

即便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例子,也只是个案吧?明眼人一看就知,作者在以他人的悲惨与堕落,反证林道静选择革命之英明。给陈蔚如安排的结局,更是近乎诅咒了。最有意思的是大学生许宁。我都不记得,书中还有这样一个他。重读时发现,这是作者写得稍有血肉的人物。之所以这么说,是他身上体现了既革命又软弱的两面性。这是个小官员之子,父亲早逝,母亲依靠丈夫留下的薄产,把儿子抚养到上大学。他虽参加革命,一到紧要关头便退缩。当他因为害怕,未去送赴东北抗日的同学而回到家里时,特务上门了。他马上想到:“如果今天坚决地和他们一起走了,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吗?”不是说,这事不可能发生,而是这种“不革命也没有好果子吃”的逻辑,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实在缺乏说服力。

他后来被判刑,坐监。出狱后,决定去陕北,在作者看来,成了真正的革命战士,从此前途一片光明。余永泽是除林道静外,着墨最多的人物。现在大家知道,他的原型是张中行,被称作国学大师、散文大家。余是在林最困难时出现的。当时,林逃婚出走杨庄,投奔教书的表哥,表哥早被开除,林在此举目无亲,虽被校长挽留,发现是个圈套后投海自尽,被回村度假的大学生余救起。林嫁给余,并非全是报恩,因为余“思想丰富”,“对人生、艺术有许多见解”。婚后一段甜蜜,不久两人产生矛盾,根本分歧在于:一者要革命,一者不愿革命。一天,林要参加“三一八”纪念游行,邀余一起去。余不愿去,也反对林去,理由是:“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马地去乱闯!”结果林还是去了。导致两人分手的是卢嘉川。这是个革命者,是林的引路人。当时,卢被特务盯上,跑到林家中,请林给秘密联络员送个口信,并叫余晚点回来,因余一回来,自己就得走,而特务就在门外。两件事林都照做了。但林没有说服余,因余生了醋意:“原来你的男朋友在等你!”林确实爱上了卢,且卢自己也知道,但均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余回家,愤然指责卢,卢只好离开,出门后旋即被捕,在狱中被拷打致死。

林终于明白:“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再次离家出走。那么,余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是个“胡博士的信徒”。他的人生规划是:“自立一家学说”——学者——名流——创造优裕的生活条件……他对林有爱,也有社会责任感,承诺在当了家后,像托尔斯泰一样,把土地全部奉送给农民。他对爱国有自己的理解,认为光“喊喊空口号”是没有用的;作为学生,“整理国粹就是爱国”,“是采取自己的形式来救国的”。剔除作者强加的贬词,余至少是个有爱心、事业心和有见解的好青年。至于卢嘉川被捕,林将原因归结于余,这是不公平的:第一,不存在余告密;第二,卢在那种情况下,自己走出房门,无异自投罗网。大概因为人物原型的关系,作者没有给余安排太难堪的结局。几年之后,林与余在街头偶遇。此时的余,长袍大褂,胳膊挽个女人,一见林主动打招呼,并介绍烫发红唇的新夫人。时余已任职北京图书馆,租了小房子安家。

读到这里,我想起保尔与冬妮娅见面的情景:两个走上不同道路的人,交叉路口相逢,再见已是路人。不管怎么说,余得以善终,在他的身上,没再演绎“不革命也没有好果子吃”的逻辑。林、余对革命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可借用一度流行的阶级分析法。两人都出身大地主家庭,但林母是穷人的孩子,被林伯唐娶为N房姨太,生下林不久就疯了,后被撵出林家,最终跳河自尽。林自小受尽继母打骂,只因长得漂亮,为了“不赔本”才给念书。林中学快毕业时,林家破产,父亲带着姨太跑了,林成了继母“唯一的财产”。继母逼她嫁给阔佬局长。后来林对卢嘉川说:“黑暗的社会不叫我痛快的活,我宁可去死!……自从看了你们给我的那些革命的书,明白了真理,我就决心为真理去死。”相反,余就没有类似林的经历。鲁迅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则渴望革命。不同的阶级(阶层)肯定作出不同的选择,此语不可不谓深刻。我已忘记当年读《青春之歌》的感受,可以肯定的是,跟大多数同学一样褒林贬余。时至今日,我们对林、余的评价,还会跟以前一样么?会不会感觉林过于偏激、幼稚、冲动?反而觉得余平和、务实、理智?我们都曾经是林道静,或至少赞赏过林道静,如今变老后,怎么一多半变成了余永泽?不知不觉中,我们都走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是很有意思、很值得深思的。更有意思的是,我看的这本《青春之歌》,书腰上标着“某某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不禁为之捏了一把汗。让青少年读这书目的何在?是让其爱党?还是爱革命?

如前所述,小说中暗含一种“不革命也没有好果子吃”的逻辑,如果让青少年读懂这个逻辑,岂不是要坏事?当然,可以在党和革命间作一个切割,告诉青少年只爱党,不爱革命。但党不就是革命党吗?当年不就是因为革命,才获得拥护的吗?党和革命这种天然的关系,怎么可以说切割就切割呢?这,或许是推荐者始料不及的。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5

原来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因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如此骄傲,宁死不屈。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他们是在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的社会奉献青春,为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或许在几十年后现代人的眼中看来这样的理想幼稚而可笑,在西方资本主义,如乔治奥威尔看来,这不过是一小群人许下的空头支票。但无论如何,在那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国破家亡,一点点的希望就是救命稻草,星星之火,因为这些年轻人的热情和执着才有了燎原之势。

现在想想也顿觉感慨,现在的我们在生活的琐碎中疲于奔命,对于国家民族的热情也渐渐消磨。想象那些忧心民族存亡的革命者,或许极端,但他们确实有高于常人的思想觉悟,有极强的民族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同为青年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些羞赧呢?或许我们不能一场革命去改变这个国家所面对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应该是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有心为这个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6

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因为十一的征文活动,让我又一次想其它。回想当时对这本书的感觉只是觉得他跟很有场面感的战征时期的小说不一样。再读还是很喜欢文中的林道静,每读一本书都觉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经历人物的痛苦,欢乐,蜕变,成长。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等。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青春之歌读后感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我们的当下也是如此的。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7

说实话,如果不是作业要求,我绝对不对读这样的书。

全篇充斥着知识分子的口号,即使是没有经历过革命,一个大学生的天真和幼稚也让我吃惊。

林道静,本文主人公,在生活中收到马克思主义的感染,渐渐成长的故事。在家中受到阶级压迫,跑回乡下投奔表哥不成,后在乡下教书,余永泽闯进了他的心。他的浪漫和口才打动了她。后林发现自己乡下教书工作的丑相,再次逃离回北平。这次她和余永泽结婚(?),但在日常生活的琐屑中发现他自私冷漠的本性,此时她又心仪了另一个人,卢嘉尔。卢是一个北大的革命卫士,领导学生运动,他的渊博和稳重的魅力征服了林,解脱她的日常生活。她也渐渐的在卢的影响下阅读进步书籍,后决心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革命过程中,卢被敌人捕押,在狱中受尽折磨死去。后她在进行组织工作时也被捕押,在狱中顽强抵抗,后被释放。受到组织上江华的知道一步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党员,同时和江华修成正果。

先讲个轻松的,我读完这本书想起了一句话,女人可以因崇拜产生爱情,男人因怜悯产生爱情。这句话是对本书感情的真实写照。先是余的浪漫,后是卢的魅力,再是江的踏实,本书的男人都是在境遇上强于女主的。女主有充沛的热情和悲惨的命运,感情线发展的倒是很合理。

再说到文章中的革命斗争,爱国的斗争本应该让人热血沸腾,只是我觉得本书有点像喊口号,一点也无法让我融入进去,那些时时刻刻挂在口中的阶级倒是让我想起___。文学史对这本书评价颇高,说是融合了杨沫本人的生活经历读来亲切感人……有点扯,我觉得书中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过重,以女主人公为代表,一个从小受到这样遭遇不断漂泊的人生经历能有这种单纯的思想我也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学生运动常常造成较大的流血牺牲也不进行反思,狱中的折磨片段太英雄主义,即使有坚贞的精神,身体也是肉做的,无法想象她的描写是不是全是自己的想象。

这样的政治颂歌高于生活,过度拔高每一个人的精神,读来千篇一律,确实一本就够了。这两颗星我也不知道我自己给的什么……

《青春之歌》学生读后感300字篇8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昨天,我们学院组织我们收看了节目——《青春之歌》。

国家的昌盛需要我们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与动力。___的信仰是共产主义,他的理想则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他在革命道路上意识到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珍惜青春,黄金的时代在我们的面前而不是在我们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开水中慢慢绽放;把我每天的午夜,聆听来自遥远星空的召唤。把握每一天的美好,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论暴风雨来的多么猛烈,请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与困难中前行,风吹的猛烈了就展开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头颅,面向暴风雨,相信——雨后就会有彩虹!

17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