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儿童新闻中心

高调张艺冬做慈善屡遭争议:个人募捐应该叫停吗

小崔 2015-02-27 11:46:21 手机版

  慈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每个人选择做慈善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看别人做慈善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去讽刺他们,只要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艺冬的报道吧。

  33岁的安徽小伙子张艺冬最近不太高兴,他觉得媒体对他的新一轮报道有些误读他了。

  起因是,经过3次整容,他终于把自己的脸变成他认为的“雷锋”脸,同时还拍摄了一组形似雷锋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去医院整容,整成雷锋的样子是我的自由,我崇拜喜欢雷锋,和我自己做公益没有啥必然联系,为啥媒体的报道要讽刺我呢?”对于中国青年报记者提出的为什么要整容成雷锋的问题,张艺冬颇感委屈。

  高调张艺冬屡遭争议

  张艺冬说他帮过下肢瘫痪的孤儿、罹患骨癌的少女、年迈无依的老人、精神失常的流浪汉……

  张艺冬自己曾是一名被救助对象,在诸多媒体对他身世的报道中,他童年家贫,父母离异后,他带着3个弟弟妹妹,从安徽老家辗转来到黑龙江省大庆市,被周围好心人照顾长大。16岁时,他得了骨癌,大庆当地人为他募集了十几万元治病,他因此深受感动。

  20岁回到合肥,他开过澡堂、酒吧、小旅馆。3年前,他开始登上当地媒体的版面。

  当时,媒体报道张艺冬为照顾患尿毒症的前女友“萍萍”从酒吧辞职,这是他扬名的开始。

  此后,张艺冬开始在网上频繁转发求助信息,联系媒体,帮人募捐。

  2013年1月,张艺冬在陈光标公司前双手合十,跪求其捐助,背后立有展板,印有陈光标和观音头像。此事被媒体报道后,他成了焦点。

  很快,张艺冬见到了陈光标,陈光标宣布,捐出价值20万元的“陈光标好人牌凉茶”。然而因种种原因,张艺冬没拿到凉茶。曾有媒体认为,两人在“唱双簧”炒作。

  媒体似乎很难拒绝张艺冬。“他选择的都是急需救助的悲情人物,容易勾起媒体的报道欲望。”一位报道过他的记者说。

  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他背着或带着病人出入医院,出现在病房显眼位置,一次还在摄像机前晕倒。有时媒体发救助微博并@张艺冬,张艺冬并不满意,会私信要求直接转发自己的微博。“他要形成这样的印象——这个人因他而得到救治”。

  与地方政府打交道,张艺冬同样有经验。他救助过安徽省太和县身患大病的少年姜朋,据姜的父亲姜新志回忆,去县医院看望姜朋前,张艺冬通知了当地政府,还带去了两个记者。当天,县、镇、村领导都到医院看望,并带去了1万多元,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县领导当场问:“有没有低保?”姜新志答:“什么都没有。”第二天,姜朋的低保办好了。

  张艺冬称,已帮20多位农村老人、孤儿、残疾人上了低保。他的新浪微博粉丝现在有39万。

  更多的求助者源源不断地涌来。有人叫他“活菩萨”,到处打听。有人举着“中国好人张艺冬你在哪儿?救救我儿子”的牌子,跪在安徽电视台门口。“但我也没钱,不是什么忙都帮得上。”他说。实在帮不过来时,他只能躲开。

  化身“雷锋”之后,围绕张艺冬“高调慈善”的争议愈发尖锐。

  支持者的观点很简单——张艺冬确实做了好事,贫病交加者得到了帮助。

  当地的一位记者观察发现,张艺冬会与救助者事先说好,自己全程参与所有救助活动,救助者选哪家医院也由他定。一次某民营医院不想免费救人,张艺冬说:“记者都来了,不救就报道。”医院只能同意。

  反对张艺冬的观点也很简单——张艺冬在微博上联系媒体,要求网友捐钱,这种行为有问题。

  “这几年我直接捐给那些吃不饱饭、看不起病的人的钱接近100万元了,我觉得没有必要通过公益组织,很多人要求我拿出账单,我哪里有啊,钱都是直接给的,少的一次几百,多的一次几千,不可能有账单。”张艺冬说。

  “我得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张艺冬叹息着说。

  直接禁止个人募捐?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近年来一直关注类似陈光标、张艺冬这种自己发起募捐或者直接把钱、物交给需要帮助的对象的行为,在他看来,“这种被媒体认为是高调行善的行为存在确实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是我国社会现实所需求的。”

  公益慈善学界和实务界近两年对个人募捐管理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有不少人建议直接禁止个人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