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左右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浮士德》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左右【篇1】

浮士德,是一部悲剧,一共花费了歌德近60年的时间去创作与完成。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兼有政治,社会,历史,神学,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等众多领域的内容,从这部作品当中,可以窥见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将近3_年的思想历史轨迹。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相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传说浮士德是个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他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从而交换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条件是他将在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这部作品的故事从" 天上序幕“开始。上帝和魔鬼争论人性的善恶。魔鬼认为人是情欲的奴隶,是可以困惑终生,永远受苦,走向堕落的。而上帝则坚持相信人虽然会受到模糊事体的冲动驱使,会犯下许多的过失,但最终会走上真理的道路。

于是上帝和魔鬼下了赌约,由此开始,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命的旅程从此翻开了首页。浮士德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博士,博览群书,可以说学富五车了,钻研各类问题,但在其一生追求当中,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精神上面临着种种问题,认为所处的生活苦闷,厌烦。于是他寻求帮助,渴望得到更深的知识等等,但是他用法找来的虚构并没有办法,就想到用毒酒终了一生,当酒杯接近他的嘴唇的时候,复活节的钟声响了。他待会的够变成了人样,与浮士德定下了契约。约定,梅菲斯特可以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条件,但是,当浮士德在享受得到满足时,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浮士德便结束了生命,同时灵魂交给了魔鬼。

魔鬼发挥他的独特法力,带浮士德来到了某个酒店,见到了一大群人在饮酒作乐,浮士德也参加了进去,梅菲斯特了解浮士德的心态,于是他带他到炼丹房,给了他磨汤,于是浮士德变得年轻,进而与甘泪卿进行了追逐。最终浮士德与甘泪卿定格了一个永恒。甘泪卿到死还念着浮士德的名字,以表示其爱不泯。

浮士德在甘泪卿死后很内疚,自责,行尸走肉,在一群花妖的帮助下恢复了活力。

在看到了海伦的美丽后,他便在魔法的帮助下接近了海伦,开始了恋情,可是,好景不长,经历丧子之痛,他的浪漫梦想又破灭了。几度遭遇之后,他想干一番大事业,雄心壮志的开始了为民造福的理想,可是,自责魔鬼侵袭了他,使他双目失明。在魔鬼手下挖墓时,其声音像是在实现它的理想,于是说了"’停一停吧,你真美!“后就到下了。但最终本该归于魔鬼的灵魂却被天使带回天堂。

这部作品内容简直可说千变万化,洋洋大观,思维逻辑比较怪异。浮士德经历了三个阶段,终于还是灵魂回归天堂。从学习,政治,理想,一步一个跨越,即使魔鬼洞察他的一切,了解他的需求,可还是无法到达他的灵魂深处,最终他还是走上正道。

读了这部作品,可以学习到应该从四面八方来解读作品。里面的注释都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历史发展状况,在特殊的条件影响下,才可以成就特殊的伟大作品,优秀的作品凝结了社会的整个轮廓缩影。浮士德一生没有停止在追求的步伐,虽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即使心力交瘁,还是不会满足,不会就这样让追求干涸。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本来就向着更高的要求发展,向着理想现状看齐,在满足的空间中,即使被诱惑,也是一时的,最终将烟消云散,纵使过错了,但追求的更高要求真确与存在,还是会用不止息的努力与奋斗,以人的能动力去认知人生,去追求应该有的生命的理想高度。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左右【篇2】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20_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左右【篇3】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浮士德》读后感4


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你们一定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但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但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子;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

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但是人和魔鬼不同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左右【篇5】

“其实这个城市也是空荡荡的,你孤独地站立在石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带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狰狞的脸。围绕在你的周围,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声。《浮士德》中恶魔靡菲对上帝说:这个世界就是苦海,永远不会改改变”这个一段说明了《浮士德》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黑暗。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书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读高中时得了奇怪的病,同学们不但没有帮助他而是看是嫌弃·欺负·羞辱他,因而从此放弃了自己最爱的画画。但在好友滕汐告诉了他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从此他开始奋斗最后成为光彩要人的画家。这也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彻彻底底的证明了。

“或许这个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台和关系上位,有的人却幸幸苦制作专辑却无人过问。

有的人出生家才万贯,有的人天生自卑,连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报。”那么我们因该要奋斗起来还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奋斗起来可以让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羡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将永远的把你踩在脚下!这个就就是社会的残酷,在学校中就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在毕业考试中那些比你分数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远的踩在脚下。因此我们因该学会努力,把那些在我们之上的人踩在我们的脚下。

世界绝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改变,但是你却因世界而改变。

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爱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歌德老先生你不要骂我啊!)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应该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应该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己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现在才读经典,惭愧啊!

227929